前一晚竹薇才通知說這周專題討論輪到我們組準備,其他人不在線上索性就順便把海報弄一弄,不過今天請建達輸出的顏色跑掉了(看起來似乎是輸出機器有某色用完),感覺很妙。
Hao-hua Chu
Associate Professor (副教授)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資訊工程學系與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Networking and Multimedia (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國立臺灣大學)
朱浩華教授本人看起來很有親和力,在幫忙準備設備投影的時候短短的交談幾句,話語裡習慣夾雜著英文,沒有矯飾的態度和幽默談吐,也許因此今天院長還特地抽空過來聽他演講。他的背景是資訊工程,曾待過Intel公司,目前研究的是Ubicomp(隨處可見的運算)。
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兩個跨領域研发經驗,一個是如何讓小朋友在遊樂中喜歡吃飯,進而加快吃飯的時間,他們設計了一個餐盤,可以感應放在上面的菜有沒有被吃掉,中間的小螢幕有可愛的卡通人物,小朋友每吃一口就會多一個顏色可以幫它著色;另一個也是利用一些小遊戲讓小朋友養成刷牙的習慣,在螢幕上會有上下兩排牙齒,上面佈滿彩色牙垢,小朋友要照著順序仔細刷牙才會變乾淨。這兩個例子中他們碰到了許多問題,大多是來自於跨領域的不熟悉,使得產品在設計開發時沒有顧及到另一面向(例如遊戲看起來很有趣,不過治療師關心的是太有趣的遊戲模糊了小朋友到底是喜歡吃飯或是喜歡遊戲,若哪一天沒有這個遊戲是否會反而有反效果等等...),這個盲點時常是我們知道卻容易忽略的,原因正是來自跨領域的橫溝。能不能摩擦出跨領域的火花,成功機率也許和對另一領域了解多深成正比,不過大多研發設計人員都太忙於本身範圍的事務而無法親自去理解(也許就丟給下屬或學生去研究),不是不可行卻會有死角,所以在這兩個例子裡目前還沒有完美個解決方案。
後面的case study中,朱教授介紹了許多有趣的idea,其中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個產品是mug-tree。
產品分為兩部份,一個是數位相框,螢幕裡有一棵大樹在草原上;還有一個在底部裝了sensor的馬克杯,透過RFID(或藍牙)將使用者有沒有喝水的動作和相框做連動,若是使用者太久沒喝水,相框裡的大樹會漸漸枯萎,甚至開始落葉,相反的使用者水喝越多大樹也更茂密更青綠,甚至還會結果實(還有可以拿起來搖會掉落果實的有趣設計),在metaphor上我認為用得恰到好處。相關影片請參考這裡
演講最後,朱教授最後下了一個幽默值得思考的一句話收尾 - "Flashy gadgetry does not matter. everyday usefulness does" !
[心得補充]
朱浩華教授本人看起來很有親和力,在幫忙準備設備投影的時候短短的交談幾句,話語裡習慣夾雜著英文,沒有矯飾的態度和幽默談吐。
在這場演講中他分享了兩個跨領域的合作經驗,其中他認為最能獲得到東西的其實是過程中「不方便透露的真相」。一個跨越領域的合作是有許多困難和盲點的,而事實上大多數的案子、機會、客戶通常是不同領域的人,所以在整個過程中必然會有一段磨合期,需要先彼此了解對方領域的東西,了解越多也就越能輔助自己從彼此都有利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事實上,很多時候在面對不同領域的人時,最需要突破的是如何不恥下問。大部份的人也許都會擔心的一點是,自己提出來的問題以他們專業的角度來看會不會很蠢等等,又或許別人並不是真的了解你的領域的一些基本資訊卻硬著頭皮合作下去,最後很可能會像是分散的兩條線越來越沒有交集,最後的成品也不盡滿意。要學著先暫停放下自己專業的立場,以外行人的角度(或使用者的角度)去嘗試學習另外一個領域的專業,相信這對於整個合作流程和最後的結果都是利多。
我現在才知道這消息
回覆刪除會不會太殘念了XD
哈哈~對厚
回覆刪除下次可以注意一下接下來的演講:)
在這兒:
http://designspeeches.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html
他本身有上新聞耶
回覆刪除不過有一陣子了
咦?什麼新聞?如果是那個餐盤那個我好像有點印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