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攝影 / Photograph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攝影 / Photograph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03-14

Mar.14 Poladroid - 在電腦上不能立得的拍立得

IMG_0072-pola

最近開始玩拍立得了!

呵..可惜那不是事實(雖然寶貝的Fujifilm instax100在我手邊但沒底片了),這只是一個模擬拍立得相機的軟體所造假出來的效果。但不同於一些相片編修軟體所套用的濾鏡那樣,這軟體在設計上的理念很忠於原味,看下去就知道怎麼個忠法。



Polaroid 官方商標

Polaroid這間公司中文名稱是寶麗來,沒聽過應該正常,因為在台灣一般都直接稱作拍立得,自1948年推出第一台即時成像的相機以後,這種即拍即看的相機(在數位相機氾濫之前來說,是的)曾經括起很大的旋風。不過畢竟時代在變,科技最終還是把底片給推向末路,2008年Polaroid不得不自己終結傳統即時顯影的膠捲生產,轉向數位相機的業務發展。


雖然我本身沒有在玩拍立得或是底片相機(真的開始認真的攝影已經是數位的時代了,即使從小因為老爸的關係就有底片傻瓜和單眼在亂拍..),不過感性的來看,數位的相機拍出來的影像不免生硬了些,總有抽掉了時間空氣靈魂的感覺。

------------------------------------------------------

這時候,在電腦上出現了一款和Polaroid名稱很像的軟體 - Poladroid

Poladroid官網 > http://www.poladroid.net

Poladroid 官方Demo影片



官方載點 > http://www.poladroid.net/download.html
目前支援Windows xp以上和MAC OS-X 10.4以上版本
------------------------------------------------------

僅僅多了一個d字(是指digital吧?),雖然目前仍在beta版,但是已經可以感受到其設計上就已經汲取了拍立得的精神。



安裝好軟體執行以後,桌面上便會出現一台拍立得相機。使用方法很簡單,把要處理的照片拖到底片上就可以了。

有趣的是,他不會馬上就拍好,聽到喀察聲以後,底片跑出來,但就跟真的拍立得相機一樣,拿出來的底片需要幾分鐘(約三分鐘)的時間慢慢顯影,從相片上也能看到跟真實一模一樣的顯影效果,甚至你也能隨時將顯影到一半的相片另存起來,完成的照片會自動幫你存起來(預設在我的圖片裡),還有音效提醒。覺得太久了嗎?沒關係,你也可以抓著相片不放甩一甩會更快乾:P

poladroid_sample
顯影過程

除此之外,你還能在相片上看到沾染的塵埃毛屑,甚至有時候連拿相片時染料沾到而留下的指紋都還看得到,而且就算你丟同一張照片進去,出來的成品每一次都不同,無論是色調上或是髒圬,就好像是真的用一台拍立得拍出來,次次都有不同驚喜。

還有呢,這軟體連相機的底片數量也考慮進去了,一次一樣只能拍十張相片,超過的話要重新啟動軟體(換底片),才能再繼續拍。不過這在有大量相片要處理的時候就有得忙了呢!

目前這個軟體是免費的,而且還有一些小問題,主要在中文語系的支援比較不好,檔名和路徑都不能有中文字碼,否則會存入失敗。

說真的,用慣了數位相機"真正"的即拍即看,傳統這種即拍即看竟然變得那麼不即時,雖然在軟體設計上可以讓電腦瞬間就把相片處理好,不過作者在設計軟體時的用心,也能讓我們再細細品嚐一下,等待和期待的美好。

------------------------------------------------------

至於關於硬派的拍立得攝影,關於底片還數位,關於這算不算造假等等攝影信仰的問題,我想也不需要太嚴重去看待。對我自己來說,拍照是生活的一部份,是一種感覺的出口,我也會修色調修明暗對比,那已經比較偏向是創作而不單純是紀錄什麼,是拍照的當下真實和我心裡的真實所交織出來的影像。但那些不論什麼,都只是我看這個世界的角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鏡頭,不見得就要劃地自限忙追普遍覺得美好的事物,自己清楚看到的是什麼美,那就是了!

------------------------------------------------------

IMG_0088-pola

IMG_0069-pola

IMG_0086-pola

IMG_0063-pola

更多數位拍立得照片請看
View slideshow
Poladroid shot


2008-09-11

Sep.11 水族箱的夢

IMG_0100

從小在家裡有很多的魚缸,有的是很大很大像貨櫃一樣,也有小小用透明塑膠罐養著小魚,小時候,愛養魚的老爸曾經在車庫用水泥和石塊自己砌了一座魚池,雖然後來總是有解決不了的漏水,但是那個水族箱的夢一直都在。

IMG_0123

在台北生活,偶爾才會回嘉義的老家一趟,家裡的水族箱每次似乎都不一樣,而我總是分辨不出來是多了什麼魚,也叫不出他們叫什麼名字。可是看著老爸下班回來以後專心的整理一個個水族箱的身影,彷彿也隱隱看到他眼裡看到的那片靜水。


IMG_0109

IMG_0111

趴在水族箱前面,看著悠遊的魚兒,其實我也不知道牠們是不是真的自在,亦或只是我們認定的自在。老爸說那些載浮載沉的植物,是那些好動的魚兒鑽來梭去的拔起來的,隨著過濾器的水流在小小的立方空間裡飄來飄去。

IMG_0126

IMG_0087

拿著相機,透過魚缸的玻璃,拍了一個多小時的照片。水族箱上的螢光燈打亮了水面,從底下看去彷彿一面透徹的鏡子,浮來浮去的已經不是魚兒或水草植物,而是夢。

IMG_0113

IMG_0115

IMG_0069

雖然我很難知道老爸水族箱的夢是什麼模樣,可是在這些抽象又真實的相片裡,我的夢似乎也可以寧靜的接軌了...

IMG_0132

IMG_0059

IMG_0114

IMG_0077

繼續做更多的夢 點這裡吧




2008-04-12

Apr.12 淡水阿忠哥演講心得

演講題目:淡水慕情
演講人:程許忠先生
日期:2008/3/28
地點:台科國際大樓三樓





淡水人的生活影像(淡水漁業生活文化影像館)blog
http://blog.yam.com/bnwphoto

阿忠哥不是很習慣站在演講台上用嘴巴和大家說話,我想,透過鏡頭和大家交談,對他來說或許是比較容易許多的。一個在淡水土生土長的人,耗費所有的人生透過相機去紀錄淡水的真實面貌,堅持每一個畫面的自然狀態,不刻意造作的寫實是很讓人感動的。

這個年代,還在繼續使用機械式傳統底片相機拍照的人已是稀有,但是對於阿忠哥全然的否定數位相機的看法,我個人持保留態度。如果說數位相機帶來了什麼改變,我想那是如同web2.0的概念一樣,是一個影像權力的下放。在還沒有相機以前,能夠最忠實記錄這個世界的人是極少數的畫家,更精確的說,畫裡所呈現出來的世界是畫家"心裡所見"的世界。當相機被發明了以後,當時所能想到的必然是一個以"忠實紀錄"角度為出發點的功能面實踐,紀錄的門檻被降低到更多人手上(至少買得起相機又會使用的人),與現實更接近,也開始剝離創造者(攝影者v.s畫家)心裡的描述,這種情況隨這半自動、全自動相機的相繼出現,一直到數位相機的普及,甚至流竄到每一個人隨身的手機上,一個完全沒有門檻的攝影時代來臨,但卻也造成氾濫的紀錄性影像湧出。

記得大一的時候,在實踐媒傳的第一堂課是四爺-陳文祺老師的"數位影像創作"課,當時四爺丟了一個問題給我們-「攝影是什麼?」。那時候剛為了這堂課買了第一臺數位相機(sony v1),雖然從小就因為爸爸的興趣對相機並不陌生,可是從來沒有思索過這個問題。攝影不是紀錄會是什麼?一直到後來才漸漸體會出來攝影與創作的某種曖昧性。就拿許多人對於拍照的態度來說,畫面清晰不模糊不手震就是一張成功的照片,但是為什麼要用這種迷思來囚禁我們對於影像感知的描述?紀錄真實的單純性全然勝過於當下感知的情緒氣氛嗎?就像一張畫布一樣,畫家可以選擇寫實主義的精確描繪,也可以用抽象的大膽色塊來表達一樣,底片或者CCD也如同畫布一樣,攝影師(畫家)利用畫筆(相機)一樣可以創造千萬種可能。

阿忠哥是個攝影師,也同樣是個畫家。他的照片可以說是寫實主義的作品(紀錄),也是他對於淡水這塊土地的心理描述,除去色彩的顏料鋪滿底片的是在地的故事。攝影裡有一句話-「後面那顆頭比前面那顆頭重要」,後面的頭是攝影者的頭,前面指的是鏡頭。即使現在我們拿著阿忠哥的相機器材,而且也很熟悉怎麼用了,依然無法全然的拍攝到和他一樣的照片,那是生活體驗所累積起來的學不走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拍出自己的角度,那是我們所能掌握也最珍貴的,真的。器材真的不是絕對,就算是破掉的鏡頭、發霉的底片也可以玩出自己的想法,那才是攝影迷人的地方,即使轉化到設計裡也是同樣的精神。

所以數位相機的發展我不認為是原罪,那對於有攝影基礎的人是多一些選擇,但對於不懂攝影的人也更容易跨進來參與記錄或者創作。很多攝影人同時都會玩數位影像與傳統底片,對他們來說這是兩種不同的工具(比如水彩筆跟麥克筆),都能在不同時候可以傳達自己不同的理念。我自己也常常會試著玩一些不同的影像去描述生活,有時候走回家的路上用30"快門紀錄軌跡、或是不小心摔破的鏡頭反過來拍晃動著去紀錄pub裡的迷幻、甚至大雨的時候貼著地面去瞻仰巨大的撞擊,其實生活就是一個自己最容易掌握描述的故事,看用什麼角度去畫出來,而不該因為不了解光圈快門等等就放棄去嘗試各種可能。

20061218_1157.JPG DSC04770 broken Canon EF - f1.8 lens - 20070627_9999_3.JPG

2008-03-11

Mar.10 解構反轉鏡頭實驗 - Broken Canon EF - f1.8 lens

My creation - broken Canon EF - f1.8 lens
http://www.flickr.com/photos/k4s/sets/72157604085894850/

去年摔破了這顆鏡頭,Canon EF - F1.8 lens,連機身一起墜落,於是犧牲自己保住機身,後來屍體一直都擺在櫃子裡。剛剛心血來潮拿出來把玩,把屍塊拼湊起來,稍微用膠帶固定,拍了幾張,鏡頭前半部反轉過來,再拍幾張,很有趣的影像。雖然自動對焦機構還有反應,不過前半部已經接不上了,所以無法對焦,大光圈下整個散得不像話,光圈放小視力會好些,反過來前部鏡頭拍得到暗角,很粗枝大葉的黑影非常造作,不過對一個殘廢的鏡頭而言是一個新的生命也不一定。分開來手動調整距離可以對焦不過很kuso,在房間裡亂拍拍玩玩還滿有趣的,不過如果拿出門拍的話看起來非常具有攻擊性(看那反過來裝的模樣挺嚇人的),而且大家也不用怕拍出臉上的痘痘兒,呵